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今日头条 >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时间:2023-12-06  来源:国藏网——引领收藏门户   作者:guifeng

“遇上米兰:中国画家在布雷拉”

QUANDO WENZHOU INCONTRA MILANO:OTTO MAESTRI DELLA PITTURA CINESE A BRERA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程大利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莲花国土 纸本水墨设色 95×54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薄游图 纸本水墨设色 84×42.5CM 2023年

一页接一页

我和程大利共度了整个“艺术家驻留”活动,我们频繁讨论,建立了真诚友好的关系。最后得以获赠他的著作,更系统地探究他的美学观点。他在艺术出版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因此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宣纸绘画伟大传统背景下所涉及的艺术体验遗产。我饶有兴趣地记得一次专门讨论“世俗”景观主题与“宗教”景观主题之间独立性的“课程”,我们还探讨了情感转录意图与对灵性探索之间的独立性。程先生妙语连珠,笑容优雅,举止高贵,他的睿智观点对如何解读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也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这十天中,我仿佛翻阅了一本如同旅行日记一般、从不间断的书籍,书本的“叙事”逐渐发展,其完成催生了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一页又一页,纸张连接在一起,仿如一个水平的“卷轴”,揭示和记忆,在开合之间,如同一架自转的摄像机一般,重启新电影,不间断地运行…… 绘画的动作不断呈现出一种具有“可塑”特征的力量,水墨不断晕染加强,几欲让我想到“表现主义”的张力,继而又通过对颜色的强调,得以进一步加强,艺术家尤爱黄橙色和红色,但亦不乏靛绿色。

程大利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由大块石头构成的“风景”,符号渐进加强,直到几乎完全完成“留白”空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在空间对话之间,实现记忆的“删除”,进而催生出一个非正式的大块空间。这个过程让我进一步确信了画作中表现主义张力的凝结,抽象符号的延伸引导我们走向沃尔斯作品中“那不可阻挡的……喷涌着潜意识暗点的‘喷泉’,我们因内心撕裂而颤抖,因回归至个体内核(即日常生活中最难以理解但又最熟悉的东西)而颤抖”。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王鲁湘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沧岛云连 纸本水墨 76×56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花心动 纸本彩墨 76×56CM 2023年

风景在王鲁湘的彩墨纸面画作中依然存在,解释性的描述消失,导致形状和主题的细节丢失,艺术家选择了抽象的表现手法,想要呈现出对应强烈内化感知过程的绘画动作,旨在成为“灵魂的风景”。艺术家的目光逐渐倾向于与自然中的正常存在“保持距离”,放弃参与栖息地,因此这种距离产生了一系列彩纸画,这些彩纸画代表了领土的“地图”,以及地球上一部分的“地理”。人和房屋、树木和田野、稻田和道路似乎都被清除了,以便归还地球的原始维度,它的完整性和它的真实身份。书写和颜色完美融合在一起,定义着我们目光中景观的“皮肤”,透过红色和棕色,风景不停变化高度,将我们的目光提升至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但强烈优美的画作或许也可将观者通向大海深处。如果每一幅“彩墨画”都是自主的独特个体,那么便可允许阅读者和欣赏者获得自己独立的“可识别性”,可实现为跨越差异和分离的创作过程;我们因此可以看出王鲁湘明确希望消除“边界”,提供一种审美视角,尊重单一陆地景观的“道德”和伦理维度,这是一种对大量住民的接触保持开放的地理状态。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尉晓榕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山石之恋 绢本设色 44×34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浮石 纸本设色 34×68CM 2023年

将思想延伸至“梦想”的现实

我们共同经历了温州博物馆举行的活动开幕式,一起参与了研讨会,在他的杭州家中展开了一场更深入的交流。我有幸与尉教授进行思想交锋,也直观接触到其部分仍在创作阶段的作品。玛尔塔·戴安吉洛(MartaDell’Angelo)此前已对我讲述了尉晓榕的艺术才能与视野深度,这在我们此次会面期间得到了充分证实。作为杭州画院“肖像画”的著名教授,他深化并明确了对“身体”和“肖像”维度的关注,展示出对表现不稳定性的倚重,致力于打破传统僵化术语,从内部革新;晓榕引入“语言混乱”的技法,破除符号设计的线性,持续中断任何形式的平衡,走向表达表现越界的领域,从而进入了以“当代”为特征的冲突性延伸。进入一楼的大工作室,我立刻察觉到艺术文化与周围遗产的人类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画板、画笔及瓷罐与周边的考古碎片、独立的世俗及宗教图像之间相互映射;尉晓榕的绘画活动似乎是一种强调“无国界”遗产文化碎片发挥作用的美学加工。在思想与理念碰撞中,我得以直接了解他的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内部图像脉络可剥离出一整套文化“碎片”,又足以通过更创新宏大的维度来表达并建立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集合”。

我认识到这些作品的特殊价值,沉淀的意愿被夸大了。在这些作品中,人类及内外的环境现实存在均倍增了,这水平空间的纸张似乎完全被艺术再现这种激动而强烈的行为所占据,又被深刻而广泛的色彩而增添。在绘画中,如同在其“家—工作室”的现实空间一样,过度丰富的“物体”围绕并包裹起人类主体,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逆转,艺术作品将思想延伸到“梦想的现实”……再现出一条微妙的自我反讽线索,穿插并交汇起不同的主题领域,边界渗透到身体的感性维度。其绘画体现出法国画派影响,如奥古斯特·罗丹、亨利·马蒂斯等,随后又徘徊在传统的图像遗产中,用属于波普艺术语言的暗示来进行超越。一个“绘画”图像的世界通过沉淀过程的延伸而诞生。尉教授住宅楼上陈列着他珍藏的西方绘画和家具珍品,它们与艺术家的绘画发展交相呼应。我有幸获赠他的两本专著,其中记载了他的藏品故事。这是一次深入的“对话”,我们达成了继续共同展览与出版的合作意向。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林容生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丽水古街之三 纸本水墨设色 39x53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江心屿宋园 纸本水墨设色39×53CM 2023年

在“艺术家驻留”期间,我对林容生最大的印象是他深刻的克制。我感受到他的内敛,因其专注于表现力,似乎在“捍卫”自己的创作情感免受意大利艺术家的影响(当然,他立即感受到了我们不同的创作过程)。事实上,我犹记得他在第一次详细阐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讨会中论及自己的忧虑,他在随后的数天里不断地长时间学习,虔诚地沉浸在大自然的寂静中。在我看来,这种专注是他行动的中心音符,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感觉到他的面庞逐渐浮现出微笑和安宁,这也许就是艺术分享的力量。借由这次“人物纵览”,我得以深入观察他在学院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并在某日采风的结束之际仔细探究了他的作品,也翻阅了他的一本专著。

我认为从“草稿”到作品,从即时性所决定的转录行为至作品的准确界定(以“颜色”结尾)之间的过程极为有趣。在林容生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很难将注意力局限在“色彩”这一术语所包含的价值上,我们反倒可以将“色彩”的真正本质更准确地定义为一束延伸至描述性符号“地理”空间内部的“光”,可营造出一种更为轻盈的维度。事实上,在大型景观中,它与“线稿”那严肃细密的网络相交,通常通过专用于屋顶轮廓和大量树冠的黑色深层物质来加强:浅绿色、水绿色、天蓝绿色,在部分作品中又晕染为红棕色和难以察觉的灰蓝色。好奇心驱使我进一步在网络搜索,我继而挖掘出一种背离其专著及展览作品的创作:我发现了一种循环,其明显特征为一种特别“明亮”和侵略性的光度,能够加强景观,以致可“颠覆”感知,其特点是试图克服适合“自然”的诗意维度,通过粉色、蓝色和绿色的荧光来获得一个独立、或许归属为唯一排他的艺术领域的心理空间。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鲁晓波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鹤迎春 纸本水墨 50×100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双洁 纸本水墨 50×100CM 2023年

优雅的道德价值

这场了解与交流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谜团之一便是鲁晓波以“红冠鹤”为核心的表现作品。事实上,在“艺术家驻留”的筹备阶段,我就收到了与参展艺术家有关的艺术文献,我立即注意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知名教授的独特艺术作品。我发现鲁教授对欧洲文化遗产也熟稔于心 , 他的艺术研究聚焦国际设计、传播和艺术系统及视觉语言教学领域,“鹤”是他稳定的特色主题。

基于上述了解,我认为鲁晓波在楠溪书院首次研讨会演讲时的思想极具洞见。如果我对翻译理解正确的话,他的理论更关注与传统相关的景观艺术的地位、作用和未来,因此具有开放的维度。我在网上检索出丰富文献,了解他的观点和理念、相关的批评文本,这些都证实了以主题中心为主轴的语言过程所具有的价值。我挖掘出他何以可在恒定主题中进行无限变化,可通过运动(更准确地说是舞蹈)和观者目光之间的对应和联系关系将摄影“镜头”巧妙复制,在长腿迈步与观者瞬息观察之间,在鹤和观者的长颈旋转之间:“天鹅王者,她将头颅以主者之姿靠在那被命运眷顾的女性身上,体现出洁白和神性。”

仙鹤成为鲁晓波作品中的标志,其创作过程必然强调并不断重申优雅这一审美主题及其蕴含的道德价值,它肯定了存在中对美的需求,在联系中寻求与人所沉浸的自然之间所具备的完美平衡。这种将美与善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在视觉语言的独立领域中,通过符号绘画的分析过程获得了一种弥散历史变量,跨越时间的永恒书写。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何加林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林坑古桥 纸本设色 37.8×57.6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石桅岩 纸本设色 37.8×57.6CM 2023年

有一部四百五十页的鸿篇巨制专门论述何加林的艺术生涯,历数他穿越中国大地的数段旅程,尤为强调艺术家与欧洲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互动,记录了其对历史中心大教堂和宫殿的观点。著作图文并茂,完美呈现出这个与我在温州博物馆和楠溪书院共度时光的艺术家。事实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的创作热情便迅速转化为合作及分享创造性行动,我们共同创作了一系列集体作品。

何加林所有作品中均体现出表现的自由性,他的画作大部分都揭示出绘画姿态和符号书写之间相互渗透及延伸的关系;艺术的每一个表面都映射出这种影响,旨在“摒弃”虚空,通过密集的网络及树木和建筑的强化,通过对灰色巨大星云的强调来消除光的空间。在本书核心部分,我们可以观察到何加林如何实现对留白的消除,这让我能够深化对人—艺术家的能量如何渗透水墨“表现主义”维度的认知。这种突出的表现过程也体现在一系列纵轴的大型作品中,其特点是颜色的突然出现、强烈的蓝色和绿色、具有“强调”情感状态的价值,达到了对现实维度抽象的极限。与这种强烈的表现力遗产相比,本书中何加林的最后一季作品则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语言转向,其主要主题变成了光本身;一种延伸的亮度能够“包裹”风景的碎片,讲述生活故事的主题;对真实的微型化处理仍然存在,但对整体图像的影响削弱了,他通过越来越明亮的蓝灰色和棕黄色赋予了一种几乎转瞬即逝的清澈色彩。审美的结果引导艺术家走向现实的稀缺性和物质性的不可捉摸,让我认识到绘画本身的概念化过程。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张谷旻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梅亭 纸本水墨 67×45CM 2022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塔林 纸本水墨 67×45CM 2022年

张谷旻绘画的特点是对栖息地的亲密化处理,景观与建筑趋于融合,找到一种深刻的共生状态;展示的画作技法稳重,或许是为了保存和保护那孤独处境中的回忆时刻。艺术家聚焦于小塔这一象征实体,反映出那专注于反思和沉敛的思维过程,因此也巧妙地插入了树的维度,在画作中揭示出对完美情感平衡的追求,诠释了诗意视觉语言的意愿。在建筑与城市两种现实对话的转录摹画过程中,张谷旻巧妙地引入了灰色的延伸与白色的存在之间的“对话”,一种倾向于入侵,另一种倾向于“幸存”,一种关闭,另一种打开。它背后的光线划分着现实的透视通道及渐进的倾斜平面,将观察引入其中,观者的凝视沉浸其中。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周建朋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君来何时 纸本青绿设色 44×56CM 2023年

「当温州遇上米兰」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选

致敬大师·拟莫奈 绢本青绿设色 40.5×29.3CM 2019年

经过十天的交流和相处之后,我了解到,对表现性的好奇似乎成了周建朋的工作方式,这也是数部重要著作中所收录的他的作品体现出的特征。当然,对中国山水艺术历史遗产的关注和深刻认识是他创作的坚实基础,他从这丰硕雄厚的传统中不断找到进行图像叙事的支撑和印证。住宅—工作室浸润在富饶而有生机的乡村和农村生活中,如今似乎也完全具备艺术文化的特征,工作室的收藏和文献中心是其完美体现,书院则映照出其未来朝向新方向发展的宏图。

我观察到周建朋的作品正是游走及诞生于这种古今交错的氛围中,在传统的稳定性和对当下的好奇之间,他在绘画创作中不断汲取传统经验,并验证传统的有效性。我实际上见证了一幅长约 10 米的巨幅山水景观作品的诞生,它的展览成果传递出一种旨在实现体验式参与的意愿;作品不仅可从眼睛中看到,而且在其延伸中增加了一种过程性,这是一种为实现更好探索的暂停,对叙事维度的索隐,也旨在让观者可留意一系列出其不意但又模拟现实的细节。如果水墨的目的是绘制轮廓,停留在小斑点中而不进行色彩加工,那么画家会以对活泼色调的偏爱,将天蓝色和亮绿色明亮变化的关注融入画中。这种语言倾向建立在符号和颜色之间的特殊关系(区分和整合)之上,标志着与现代绘画文化的关系,艺术家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向他的学生亨利·马蒂斯揭示自然的神圣奥秘时说:“颜色有助于表达光,但不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光,即—艺术家大脑的光。”

仿如一部在大银幕上放映的电影,周建朋遵循传统,通过绘画和色彩的动作,将景观布局与社会现实完美融合;这不是伟大恢宏的自然与渺小微观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正如在大城市常发生的一样,是对艺术家本人所生活的乡村世界所进行的现实模仿,而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所置身的世界。艺术家以横向的宏大作品来实现“铺陈目光”这一表现手法(白描和小规格作品中亦有体现),这是兼具技巧与表现力的手法,让人联想到壁画创作,但我们也可将其与 19 世纪德语区广为流行的“全景”传统联系起来。这一视觉过程同样发生在“古罗马”“重建”中,在对帝国广场废墟的理想化重释中,沉浸在一种趋于赭石色的温暖光线中。

通过在纸张和油布上所作的迅捷白描,绘画技术似乎能够从内部革新“传统文化”,展示出姿态的确定性和有效性,一种与中国艺术遗产紧密相连的图像风格却能实现如此巨大的革新,这着实令我惊讶不已。事实上,周建朋以“腕刷”进行猛地加速,这显然与多种手势交流过程有关。这能够“升华”—几欲达到非正式的极限—景观的视野,让作品拥有完全的自主性,也让观者得以从视觉上感知到个人经历。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任、著名史论家)

责任编辑:gu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