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池州两地民俗文化联展在安徽池州市开展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安徽池州秀山门博物馆正门外观
由辽宁省文物局主办,营口市文体新广局、池州市文广新局、营口市西市区委宣传部协办,营口民俗博物馆、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多彩大辽河,醉美平天湖——辽南池州两地民俗文化联展”于2016年9月1日在池州秀山门博物馆开展。
安徽池州秀山门博物馆财神殿
本次联展为辽宁省辽南民俗文化全国巡展的第十八站。营口民俗博物馆馆长曹锡文一路走过祖国大江南北青藏云贵高原,行至徽地池州,慕名拜访安徽省唯一一家非国有三级博物馆——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并以"多彩大辽河醉美平天湖一一辽南池州两地民俗文化"为主题联袂办展。
场景再现:安徽池州秀山门博物馆——红木牌楼
场景再现:辽南地区山村风情
池州秀山门博物馆位于池州城西南,是以古城墙建筑艺术为主题,以陈列木雕、石雕、砖雕等徽州古建筑构件之雕刻艺术为特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种木雕、砖雕、石雕古建筑构件及各类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国家二级以上文物11件),并陈列瓷器、字画、刺绣、玉石等众多特色藏品。明朝池州共有七处城门,秀山门为其中之一。2006年,池州本土民营企业家罗强虎先生投巨资重建秀山门城楼,创办秀山门博物馆,使这座池州古城得以复生。2012年,秀山门博物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扩建,总建筑面积达97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达6400余平方米,收藏文物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全馆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处处体现着文化徽州的古风古韵,成为了安徽省"两山一湖”风景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池州卢浮宫”。
坐落在辽河老街上的营口民俗博物馆正外观
航行在多彩大辽河上的货轮
池州地处吴头楚尾,北临长江,南接黄山,雄踞皖南。城东二公里即是烟波浩渺的平天湖。南朝梁代大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封地池州,垂钓于平天湖,赞其“鱼贵”“池美”。唐代诗仙李白曾游池州,写下组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单赞平天湖水,诗云:“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也曾驻兵池州,操练水兵于平天湖。明清时期,迷醉无数英雄墨客的平天湖更是见证了徽州商帮的兴衰浮沉。池州东南一带古为新安郡。自宋代始,新安郡所辖六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明末清初时达到顶峰,商业贸易繁荣,商人资本雄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大商帮”之一的徽商。建材、笔墨、桐油、茶叶等等,都是徽商远销国内外的拳头商品。此外,徽商里的建筑工匠、厨师等服务业匠人也是驰名中外。徽商以勤俭敬业为创业之道,以儒家文化作为精神指导,形成了独特的重仁行义、重诚守信的儒商气质。徽商鼎盛时,孕育出了迥异于传统农耕经济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具有近代化意义的全新生产关系。然而清朝抑制商业,打压商人,闭关锁国,徽商发展渐渐面临诸多挑战。晚清时期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徽州生灵涂炭。加之外国商品和资本的挤压,徽商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民国以来江浙军阀混战不息,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徽商最终难逃衰亡厄运。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徽商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创造了新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徽商在复兴之路上又逐渐显示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黄昏的大辽河景色
辽河湾景色
池州因水而名,徽商因勤而兴,醉美平天湖曾经是舳舻千里。同样是因水而名的东北大辽河,同样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承载着多彩的记忆。营口民俗博物馆即坐落在大辽河入海口左岸的辽河老街上。营口是东北地区近代以来第一个通商口岸,见证了东北地区民族工商业砥砺前行的风雨历程。20世纪初,营口成为了当时东北的贸易和金融中心,有 “关外小上海”之美誉,大辽河上货船客轮络绎不绝,辽河老街商铺银号琳琅满目。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辽河老街是近现代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缩影,是营口港城文化的见证和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辽河老街至今仍保留着30余处经时百年的历史建筑。在1.3公里的街长上有如此之多的近代建筑得以保留,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营口民俗博物馆建馆以来就致力于深入挖掘辽河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把辽河老街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街而不断努力。本次联展展出了辽河老街的珍贵老照片千余张,以及辽河老街旧地旧物情景再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辽河老街文化的厚重韵味和独特气质。
辽河湾景色
本次联展两馆将邀请民俗文化专家对两地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对两地文化关联和发展交流进行研讨及文创产品开发。本次联展不仅会极大促进两地文化和学术交流,更能增加两地经贸联系,为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动力,为新常态下徽商文明复兴吹响号角。
保存完好的辽河老街近代建筑——街景
此次联展之后,辽宁省辽南民俗文化全国巡展将继续在湖北、福建、香港等地进行,最后将在台湾完成迄今为止由单家博物馆发起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行程最长全国巡展活动。
(记者 杨爱君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