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收藏家 > 马未都:没当过编辑的制片人不是好的收藏家

马未都:没当过编辑的制片人不是好的收藏家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中国经营网注】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并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品。1997年创立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被人知晓,是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而被人关注,却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和现任馆主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本文来自中国企业家网。

马未都:没当过编辑的制片人不是好的收藏家

  1944年8月,一颗爆炸的水雷夺去了半个村子人的性命,也让马未都的父亲踏上了离家当兵、寻找人生意义的旅程。在父亲的冒险里,马未都似乎也一下子看清了自己这大半生走过的道路。

  “年轻的时候写小说,很快就调到出版社,大家也觉得很体面。结果我退了出来,做了影视。按照世俗的意义赚了很多钱,理应走下去,我就觉得这不适合我。我喜欢文物的时候,是这个社会上文物最没有地位的时候,人家都觉得我不务正业。后来文物热了,人家就说你应该卖东西赚钱。我没有,我去做了博物馆。”

  马未都常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80年代做编辑,正是当代文坛群星诞生时刻;90年代下海潮、影视热,他参与制作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二十几岁时迷上文物,遍地官窑都是白菜价;人到中年,迎来了“全民收藏热”,财富暴涨,他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收藏家之一。

  从工人、文人再到商人,及至今日的收藏家,他抓住了大时代的每个机遇,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生而逢时,说的并不只是运气。比运气更重要的是,当事人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

  “我要是自杀了,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1981年,《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个“直男癌”车工被“白富美”厂花暗恋乃至倒追的故事,基本相当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性别逆转版。

  但在那个贫乏的年代,这个轻快明朗的故事一下就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心。也由此改变了一个现实里车工的命运——就是这篇小说的作者马未都。

  1955年,马未都出生于北京某军队大院。上小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书也不用念了,他至今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

  1969年初,马未都兄妹三人跟随父亲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黑龙江省宁安县的空军五七干校。在那里,他加入了文工团,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红灯记》里的一条狗。从东北返京后,1973年,马未都二次插队来到京郊。因为脑子好使,做事公正,他被知青们推举为食堂“司务长”,负责做饭和发饭票。

  1975年,马未都返城,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工人。但他并未安于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和那时的很多青年一样,他爱上文学,还给自己取笔名“瘦马”,写出了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由此,命运女神也忽然对他青睐起来。

  小说发表后,一纸调令,只有小学文化的马未都,从一名机床铣工直接成为《青年文学》杂志的编辑。

  编辑岁月,马未都干得最露脸的一件事,就是发掘了王朔。彼时,王朔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马未都则每日埋头在投稿信里披沙拣金。

  “当年他在《青年文学》投了好多稿,都发不了。那个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是非常正统的单位,我们头儿不喜欢他那种表述方式。你想我们出版社出的都是《红岩》、《红日》、《红旗谱》,谁能看得上他那书啊。”马未都说。

  但马未都却“看上”了王朔的才华。经他推荐,《青年文学》头版发表了王朔的《橡皮人》,引发轰动。1988年,王朔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空中小姐》,马未都是这部作品的责任编辑。

  在中国当代文坛最璀璨的十年,马未都的工作让他接触到京城里的各色文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看到苏童来稿《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便致信让苏童来访。苏童来了,他却不爽了。“苏童是个美男子,我年轻时长得不好看,一看到英俊的男人就气不打一处来。可接触中,我发现他的表达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不可能被埋没。”

  那时,刘震云也是办公室里的常客,只是他永远不坐椅子,进门就一屁股坐在桌子上,开始胡侃神聊。

  而对于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蜚声海外的莫言,马未都的印象是,“不怎么爱说话,不像其他人来了就乱贫。”

  除了做编辑,马未都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没撂下。期间,他发表了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并出版小说集《记忆的河》,俨然在文学圈混出了气候。

  “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我是小说,他是诗歌。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马未都玩笑道。

  “《渴望》一播出,明显看出影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学。”

  1990年,正是国内文坛八仙过海、沸反盈天的时候,“瘦马”却从文学圈消失了。随后,人们在热播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看到了编剧马未都。再然后,马未都又成了《海马歌舞厅》的总策划人。

  “我从小喜欢文学,文学也帮了我很大的忙。一度我以为自己一生都要为文学事业奋斗了,但没想到10年我就逃开了。”马未都说,告别编辑工作,是因为对两件事极度失望:一是发现很多文学作品太虚假;二是看到作家为了评奖给评委送礼。

  在文坛的虚妄里,马未都比很多人早一步看到了90年代文学衰落的先兆。他决定调转船头,方兴未艾的影视圈闯入了他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