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专题 >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00年古墓印证“海丝”记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00年古墓印证“海丝”记忆

时间:2016-0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00年古墓印证“海丝”记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00年古墓印证“海丝”记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00年古墓印证“海丝”记忆

  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的秋天,汉武帝的五路南征大军把广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顿时,一座百年王都在熊熊大火中灰飞烟灭。

  就这样,一座辉煌的王都静静地躺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地层里沉睡了2000多年。直到公元1983年的夏天,随着一座王墓的发现,人们惊喜地意识到,一个遥远而绚丽的王朝,正从岁月的深处,翩然向我们走来。

  30多年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解放北路旁静候着四方来客。曾经,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是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丝”发祥地的有力佐证;今天,新时期下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作为广州的文化使者,引领“文化海上丝绸之路”。

  识古

  珍贵文物浮现“海丝”踪迹

  南越王赵眜墓是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绘石室墓,也是岭南地区至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王陵。拂去历史的尘封,一幅幅南越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现代人面前。

  墓中出土的1000多件珍贵随葬品,价值非凡。玉器中的丝缕玉衣、玉角杯等都是汉代不可多得的珍品,而“文帝行玺”金印、波斯银盒、平板玻璃牌饰等更是国内罕见。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看来,这批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广州早期城市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以及中国早期的海外交往,都有重要价值。

  紧凑的陈列室内,11对闪着幽蓝色光亮的玻璃牌饰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蓝色的玻璃光洁透亮、气泡少且厚薄一致,跟周边展示的其他物件相比显得格外突出。

  吴凌云介绍,赵眜墓中共出土牌饰16对32件,其中玻璃牌饰11对,镂空动物纹鎏金铜牌饰5对。它们大多放置于墓主的胸腹两侧,是一种佩饰。别看玻璃牌饰虽小,但它们在中国汉墓中属于首次发现。

  玻璃制品,历来是古代埃及人和古罗马人的骄傲。然而,经过专家检定,这些玻璃饰品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岭南制造。“2000年前,岭南已经有了玻璃制造业,这真是令人眼界大开。”吴凌云说。

  也许,越深入走访南越王博物馆,大众就越会对“封闭”一词产生深深的疑问。

  陈列室一角放置着一个看似普通的铜提桶,但经吴凌云指点,仔细查看,铜提桶上绘有四组船纹,描绘了一支大型海船队凯旋而归的景象,绘有船体甲板、船舱、铜鼓、战利品,尤其是“羽人”战士的姿态格外生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和最完备的一组海船图,也是南越人海上生活的历史写照。可以说,南越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古国。

  带着惊叹,5只原支非洲象牙和波斯银盒,出现在来客的眼前。其中的波斯银盒是1983年在赵眜棺椁的“足箱”内被发现的,因其新颖、独特的蒜头凸纹而为人注目。这件器物与同一时期西亚波斯一带的器皿风格极为接近,可视作岭南最早的“舶来品”。

  银盒在进入中国后,岭南的工匠还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并在器身上留下了“名曰百卌一”和“一斤四两右游一私官容三升大半□”的铭文。

  这件宝贝如何从遥远的波斯帝国来到岭南?史籍记载,古代东西交通之道有两条,一是北方的陆路交通,由西亚经帕米尔高原下塔里木河进入中国新疆;其二是南方的海路,由波斯湾经印度洋从广东进入中国。这两条古代通商之路就是今天所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汉代,中国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大秦、安息国有间接交往。而广州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从秦汉至今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和通商口岸。安息帝国坐落于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汉王朝之间的丝绸之路上,由于与汉王朝交往密切,银盒从遥远的波斯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也就不足为怪了。

  “银盒、非洲象牙、乳香等许多海外舶夹品,说明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2000多年前就已与海外有着密切的交往,这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时间还早。”吴凌云对此底气十足。

  通今

  走出去引进来,为岭南文化鼓与呼

  南越王墓考古发掘33年来,特别是建馆以来,一直重视陈列展览,其出土文物的陈列和展示可谓博物馆树立品牌形象的重中之重。在吴凌云看来,南越王墓考古发掘与原址建馆保护的33年历程,投射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在文化建设上的缩影,也见证了中国文博事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崛起和成长。

  “战争、通婚、经商、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而文化的本质就是包容交流和提升。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中,我们不能忽视掉文化交流。这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吴凌云说,新时期下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作为广州的文化使者,走上“文化海上丝绸之路”。

  办外展是博物馆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首次外展在1991年成行。1988年2月8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首期工程的综合陈列楼建成,展出南越王墓出土的部分珍品。香港知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等应邀参加开馆典礼。

  来宾对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表示惊讶,尤其对所出的玉器颇感兴趣,杨永德便以求知雅集会长名义,向广州市文化局的领导提出:希望组织一个“南越王墓玉器专题展”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并提出要编印一本精美的玉器图录,展览和出版费用由他全资赞助。

  经过一番努力,“南越王墓玉器选萃展”于1991年12月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开幕,时任港督卫奕信夫人亲临剪彩;一本编排独特、印制精美的《南越王墓玉器》图录也同时和观众见面。

  好事成双。据考古学家、当时的象岗南越王墓发掘队队长麦英豪回忆,正是基于举办“南越王墓玉器选萃展”的深度接触,l992年秋,杨永德伉俪把珍藏的历代陶品枕头200多件捐赠给博物馆,总价值约5300万港元。这批文物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品19件、二级品40件。

  此后20余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藏品在国内去过杭州、西安、内蒙古、厦门、香港、台湾等地,海外则到访过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印度等国家,几乎每一次都离不开“海丝”主题,每一次也都能收获观展来客的惊叹。

  吴凌云回忆,有一次博物馆的藏品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出。当时该博物馆馆长指着已被当做古董的1934年中国文物展的宣传单,激动地告诉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是第二个在此举办的中国文物展,希望中国文物能常来。”

  不仅走出去,也开门迎四方客。开馆至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引进了多场外国展览,包括《走进玛雅》《古代印度瑰宝展》《中部非洲传统兵器展》等,使广州市民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异域文化。

  “文化传播力远远大于政治和经济,这是潜移默化的。”吴凌云感叹,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是广州最早的一批文物精品,理应代表广州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宝贵的中国岭南文化。

  看馆

  张荣芳:

  了解岭南文化先看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6月,广州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西侧的建筑工地。多日来连续作业的推土机轰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声响在一个中午时分突然停止下来,让大榕树上的蝉鸣显得格外聒噪。

  “奇怪,这个东西是什么?”一位工人的出头碰到了硬物,震得虎口发麻。

  那一铁锄不经意地触碰到了在岭南“失踪”2000多年的南越王国,让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又是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重现世人眼前。

  1973年,张荣芳调回中山大学,教授战国时期秦汉考古,南越国也一直是他所关注的方向。“因为对南越王国有所了解,看到这些刚出土的文物,真是精彩,这对进一步研究南越国史以及南方历史起着很大的作用。”张荣芳等到南越王墓发掘报告出版后,便参考着这份材料,撰写了《南越国史》。

  从那以后,张荣芳便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撰写的《南越国史》也被南越王博物馆工作人员称为接触南越国历史的第一块“入门砖”,书中对南越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研究。

  在张荣芳看来,银盒、金花泡、象牙、乳香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最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印记的代表性藏品。“四件器物中,我首选银盒,工艺与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与中国本土的不同。这件海外舶来品反映了当时的南越国与西洋海外贸易的存在。有这样造型的银盒,云南汉墓也出土了两件,山东省也有一件差不多的。无论在哪里出土,至少可以证明它们是从西亚、中亚运输过来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好的见证。”

  “直到现在,见到各国的朋友,我都会告诉他们,想要了解岭南文化,首先要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张荣芳认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诸侯王墓发掘之后,能独立在原地建一个遗址博物馆的,南越王墓是全国第一座;二是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是秦汉时期灿烂的岭南文明和岭南文化具有多元性、兼容性特质的有力见证。广州剑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应被大力宣传。

  解密

  普通玻璃罩来历不寻常

  不论往昔还是今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都是一座极富特色的建筑,当初来乍到的游客问起广州人“南越王墓在哪里”时,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中国大酒店旁边,那栋红色的建筑就是。”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设计,1999年被世界建筑师大会属下组织评定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曾获6项国内外建筑大奖。至今,该博物馆仍是全市最年轻的历史建筑。

  辨识度极高的红褐色是博物馆建筑群的主基调,这种色彩的选用源于赵眜墓原有的建筑材料。建墓时用了750块红砂岩,石料均采自广州附近的莲花山;而设计者也想到了红砂岩,以此做衬面,庄重而不沉闷。

  今天,博物馆正门石墙浮雕由著名雕塑家潘鹤设计完成,图案为男女越神手操蛇,象征越文化,而男女越神周边是龙纹图案,象征汉文化。

  今日,进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门大厅,需要一步步拾级而上。正门所对的台阶,台阶顶上覆盖着半圆筒形顶光棚,阶梯直接通往上方的古墓区,阳光穿过上方的玻璃罩,指引着一条陡峭之路,隐隐有着一种神秘气息。

  关于这些玻璃,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最初的设想是采用蓝色玻璃,因为赵眜墓中出土了蓝色的玻璃牌饰。于是,莫伯治便到香港找寻。后来得知,这种玻璃烧制自意大利,而且需要提前3年订货。建筑团队只好暂时用乳白色玻璃替代,当时共购27万元。这对当时的文保经费水平而言,是个大数目。为此,莫伯治找到香港富豪霍英东说:“老板,我建南越王墓博物馆,在香港订购一批货经费不足,你替我帮他们出这笔钱吧!”

  自建成以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好评如潮,获奖累累。但耗费10年心血精心打造它的建筑师莫伯治自始至终没有拿过一分钱设计费,真正是义务设计他的得意之作、丰碑之作。 记者 张西陆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