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时间:2018-12-31  来源:中国国家收藏网——引领   作者:guifeng

四海孔子书院2019年元旦迎新礼乐剧《礼乐春秋》于2018年12月29日下午场2点半和晚场7点半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剧场隆重上演。据四海孔子书院介绍,本次礼乐晚会是自2017年元旦至今,第三次两岸协同进行艺术创作。与前两次一样,本次晚会主要演员来自四海孔子书院师生和台湾艺术家,同时还有来自北京市各地的大中小学生与艺术家团队参与演出。今年礼乐晚会的主旨是“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运行中感受夫子的天地情怀与诗歌舞乐交相辉映的六艺之教,用书院师生的生活诠释儒家精神”。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演出现场 摄影:幸福老师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演出现场摄影:幸福老师

本次礼乐剧得到了海淀区温泉镇人民政府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的协助。前来观看礼乐演出的嘉宾有:前中央财经办秘书组局长吴红,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市台办原副主任杜德平,海淀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英,海淀区台办主任王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学院执行院长张晓慧,中外文化交流基地办公室主任张凯,温泉镇党委副书记张国斌,温泉镇副镇长娄子成,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邓文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前所长傅永吉,国家开放大学教授邹峻,北京外国语大学近二十个国家的4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等。

本次礼乐剧是四海孔子书院书院教育探索的一次艺术化的展示,除了书院师生之外,参与活动的还有北京舞蹈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一流的舞蹈、音乐专业演员。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盛会,是一场具有高度专业水准的舞台表演。从舞台、灯光设计,到影像录制、服装设计,均为两岸一时之选,是两岸文化合作的精华之作。礼乐晚会创作的最终的目标是把诗、歌、舞、乐融合到我们的礼乐剧当中,去体会天地四季的运行,参悟元、亨、利、贞的智慧。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摄影:幸福老师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摄影:幸福老师

如何诠释夫子之教,如何诠释儒家,用舞台的方式很难,四海孔子书院早在一个多月之前就已经开始为筹备元旦迎新晚会而精心策划。剧本由本次活动的总策划、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执行长杨庆亮先生创作,音乐与舞蹈的编导则由杨先生的两位女儿杨晓蕾、杨晓韵的团队合作完成。可以说,本次礼乐剧演出的每一个舞蹈,每一首乐曲等全部作品都是两岸同胞倾心打造的原创作品。冯院长说:“我们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怀着一个对夫子的诚敬之心,书院师生与专业演员协同演绎,希冀可以呈现出一场不一样的舞台艺术。”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摄影:辅仁

杨庆亮先生作为本次晚会的总策划,他说:“我想,越是懂得儒家文化的人,越是懂得夫子之道的人,他们的艺术创作才更接近夫子的教化之道。夫子一生坚持克己复礼,希望礼乐教化。但是,今日的教育已经离中华乐教很远了,离诗教也很远了。那么,如何唤回中国人对自我存在的文化认知,大概用礼乐演绎的方式,用艺术去感化,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了。”

就关于如何诠释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之教,在礼乐晚会开始之前,四海孔子书院邀请了众多嘉宾和媒体学者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举行了媒体嘉宾对话座谈会。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说,在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关键是讲清楚。为了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要深入了解自己与别人。了解文化差异,这是每个中国学人应具有的文化素养。今天早已不是一个孤立自封的时代,了解人性的共同处,找到人性的共同处,才能了解这个世界的共通之处。情通古今与人类,让其能够相互了解。让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内在美感传扬出去。这是书院礼乐剧创作的初衷。因此,我们常常思考儒家的身体哲学,如何让一个人身心合一,真正抵达“仁”之根本,还需要书院教育不断地探索。我们把礼乐艺术教化运用到书院教育实践当中,运用到日常生活规范与教学当中,希望这种尝试可以走出一条直达儒家教育本质的教化之路。

具体到本次礼乐演出,冯院长说:“书院礼乐剧是人文、审美的教育。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可用“美”的方式,让人愉悦舒服,进而向往;不一定用“强”的方式,让人害怕,抗拒。礼乐剧将诗舞乐融为一体,升华成为一种更大的教化力量。是自然的,充满精神性的。”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是特属于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春夏秋冬既是自然轮回,也是人生修炼历程。夫子,圣之时者也。春夏秋冬的表达方式既是时间也是时代演进,更是夫子精神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日新又新,这是一种是活态的,灵动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演绎。剧中夫子,好像是对古代,又好像是对今天讲述者他的心历路程。古与今,人性之共通也。这是充满着儒学精神的礼乐剧,是带有教化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犹如君子之德风,这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孩子喜轻松好玩,活泼向上;射者沉着冷静,不争于世;孔子问礼于老子,人生风霜都经历过,方知生活的重量。《礼乐春秋》礼乐剧试图让精神人文美善合一,纯正纯净。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摄影:幸福老师

如何让感动带着教化,这是中国几干年教育传统。因此本次礼乐剧不是传统的再现,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达。剧中画面既是艺术也是教化,是两者的融合,体现了本次礼乐剧的特色。既带着理性,又有趣味,既能让百姓看,也可给学者观,犹如白居易对诗的自信,他言自己的诗既可给庶民读又可给皇帝诵,而其理如一。礼乐剧的诠释方式,既民间又学术,既殿堂又乡野,既隆盛又自然。其诗,其舞,其歌,其艺既通俗又有高度。让在场的观众在既轻松愉悦,又带有心灵感化之美的享受中,得到春风化雨一般的感染。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春秋》礼乐剧在京上演

四海孔子书院的礼乐之教是与书院创办与发展相始终的。从最初的习礼修身,到六艺之教,乃至于礼乐祭孔典礼、《行教天下》礼乐剧,和今天的《礼乐春秋》,我们想通过受教育者的“身”与“心”的共同参与,来体会先圣先贤礼乐之教的精深大义。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迎新联欢会,乃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书院创办以来,一直想通过办学实践走出一条弘扬儒学的新路。非学术,非哲学,亦非概念,非逻辑。《礼乐春秋》是书院继《祭孔大典》,《行教天下》之后,又一幕新的礼乐剧。透过夫子向老子问礼,学琴师襄,书院孩子扮演孔门弟子,融诗歌舞乐于一体的师生集体创作。书院不将此视为是一个学校的年终联欢晚会,而是透由专业的舞美,灯光,音乐等艺术方式,实现两岸学人对活化儒学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书院礼乐剧系列创造是用身体诚意与生活美学来诠释中国人文礼乐精神的有益尝试,亦是对传统学术化儒学与概念化中国哲学的突破,也是立足文化自信,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基础上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思想。非为一人一院之阐扬,实乃企盼为儒学与中国文化走一条新路,也希望能通过媒体与网络平台向社会大众弘扬传播。如何能在人文礼乐方面创出新路走出特色,有常效运转并能不断发展形成机制亦是书院近年的教育探索。书院在文教领域探索方面虽然有一些困难,但依然愿意盎然前行。书院多年来在传统中国文化教育探索道路上一直得到各方师友关照和默默支持。一路走来,虽有困难但也不断成长。贯彻夫子教法,力行礼乐之教,渐渐形成书院办学特色。

责任编辑:gu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