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主题碰撞童年记忆,走进艺术家韦冬的“鹿之国”
时间:2019-05-01 来源:中国国家收藏网——引领 作者:guifeng4月25日,为期10天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2019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圆满闭幕,在车展现场,网易艺术特别策划了名为《向美而行》的艺术展览,让到场车主在逛车展、看新车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的相伴。作为此次展览的合作艺术家之一,韦冬接受了网易艺术的专访,除了与我们聊了聊他的作品,还展示出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在平衡商业项目与创作表达的强大控制力。
艺术家韦冬作品在“2019上海车展”现场
将东方韵味注入西方雕塑, “希望”与“曙光”被内心召唤
网易艺术:“观自在”系列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韦冬:《观自在》是《儿时的森林》系列的延续,将充满东方韵味的童话带入进雕塑里。它的底座设计为一本张开的书,书面上泛着水的涟漪,鹿从水面探出半个身子,采用文人画写意的笔法把它的角与梅枝相结合,体现出它不惧严寒,傲立冰雪的品格与逆境中仍能蓬勃生长的顽强生命力。鹿抬头看着鹿角枝头生出的一片叶子,正如佛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云,表现的就是看到自己内心世界上的菩提善念。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不论是有些装饰风格的雕塑,还是国画中的写意,其实都是一种“意象”主义。我的鹿都作为一种思绪的象征,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既非写实,又不是抽象的所谓“意象”主义,表达人思想感悟的理念。
网易艺术:“鹿”作为传统艺术中的常见“讨喜”题材,如何用雕塑的方式表现出新意或者不同呢?
韦冬:我的鹿都有意与现实中的鹿分开,因为它们不再是现实中的麋鹿驯鹿或是梅花鹿,而是一个象征,例如《曙光》这件作品,一个孤独的小女孩从内心召唤出一个像麒麟一样的巨鹿,它象征着曙光与希望。鹿只是一个符号,我做的每一只鹿都各自有它的隐含的象征含义。
艺术家韦冬作品在“2019上海车展”现场
童年记忆是创作源泉,要用毕生完成对雕塑的爱
网易艺术:你的很多作品都与传统文化相关联,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韦冬:与我的经历有关,因为我童年时生活在龙门石窟附近,欣赏着伟大的雕塑,学习过国画、内家拳、茶道,所以我尝试着把国画的意境,和诗歌的意境,以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把东方的气韵用雕塑语言表达出来。
网易艺术:你是如何获取创作中的灵感来源的?对你来说哪些因素是创作过程中的关键?
韦冬:从生活,自然,与其它门类的艺术,记得鹿系列作品的第一件《儿时的森林》,是童年时有一次去一个动物园,一只大雄鹿从树林里跑出来,从童年对世界懵懂的记忆里,只看到鹿的鹿角与背后的树林融为一体,鹿角就是整个森林 后来又看了《九色鹿》与《幽灵公主》对鹿就有了神秘而美好的印象,在多年专业学习雕塑之后,以现在的专业技术和审美重现童年对世界神秘而美好的印象,创作了《儿时的森林》作品,也是我东方童话系列的开端。
网易艺术:这种创作方式是如何逐步确立的?是否有哪些突发因素催化了创作风格的形成?
韦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作品的风格都在来回的探索,曾做了好几个系列的作品。鹿与东方童话风格的作品早在十多年前在清华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做了,后来一次次的推翻自己又重建,毕业后做了挺长一段时间以人物为主现实主义的《都市咖啡》系列,但是觉得仅仅是做都市青年形象很难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表现出来,总是欲言又止,不能畅快的表达思想,最后重回东方童梦的鹿系列,一下子觉得挣脱了束缚,自由了许多,可以畅所欲言。以及再后面,我尝试着将现实中的都市女孩,带入到一个广阔神秘的童话世界中,将两个系列的作品融合,这次参展的《云卷云舒》,就是这类型的作品。
网易艺术:在艺术创作媒介日益丰富、界限逐渐模糊的趋势下,你依然坚持雕塑这种表达方式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过扩展艺术表达方式的尝试?
韦冬:其实已经做过多次大型装置与雕塑结合的作品,例如连云港的六百平米,八米高的大型装置作品《诸天降临》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示例,它以最传统的题材,结合从未有人用过的材料以及结合灯光多媒体综合运用,而且与我们其他团队一起完成的艺术博物馆还得了2018法国”双面神INNODESIGNPRIZE国际创新与设计大奖”金奖。还有与中科院合作在即将开幕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的多媒体与雕塑结合的作品即将面世。平日里坚持雕塑艺术语言,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更热爱与擅长雕塑,一方面是觉得艺术家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已经非常不易,偶尔跨界可以开拓思路,发挥自己的潜力。但是太过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有可能哪样都干不好。我们从基础学画开始,到基本功学扎实,再到自己的独特艺术理念形成和成熟,再到自己的风格被大家接受,可能需要很多很多年的求索,真正的创作开始,到自己老的干不动,没多少时间,其实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所以尽我半生所学,尽量先把雕塑做好。
网易艺术:很多雕塑作品创作的缘起都与城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介于商业与创作之间的项目,如何平衡创作表达与项目需求?
韦冬:城市公共雕塑就是一种命题创作,它常常要与当地的人文地貌和特色相结合,例如我为无锡万达所做的《梅影映石》就是将无锡的市花“梅花”元素,太湖石与苏杭园林元素,无锡的山川河脉元素,与我自己的鹿元素融为一体创作的,介于商业与创作之间的项目平衡,我的想法就是:“1.不要平铺直述的堆砌当地特色元素以及委托方的诸项要求,2.尽可能的将自己的艺术风格带入到此类型创作中,该坚持的要坚持”
网易艺术:参与过不少商业项目合作的经历,对于你的创作是否产生了影响?
韦冬:其实希腊罗马时期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十九世纪的罗丹,他们的大部分创作其实就是工程项目,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我也曾在项目中获益匪浅,尤其是经历过十米八米的大型雕塑后,回过头做自己的架上雕塑时,会觉得心胸与格局都会不一样。负面影响的话一方面是时间与精力了,另一方面是你不知道会碰到什么样的甲方和他什么样的意见,听还是不听只能就事论事了,如果有机会是将自己风格的创作作品运用到商业项目里,则是上上选了。
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用作品触达未来
网易艺术:成为职业艺术家之后,你还有“生活”吗?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你的日常状态中存在吗?
韦冬:还是改变了很多,更喜欢独处,独自思考与创作,自己的房子就在通州,其实与工作室开车不到半小时,却基本都住工作室很少回家。自己也觉得,常年对着一坨泥巴戳来戳去而忘记了时间流逝,身边的人却往往受不了。
网易艺术:近期你的创作重点在什么地方?最近又有哪些创作规划?
韦冬: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尝试,不知能否成功的探索性作品,一件是有着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将对哲学,宗教,爱情,东方与西方融合做诸多思考;以及另一件“赛博朋克”风格的作品,将试着阐述人类与科技发展的未来。
韦冬,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责任编辑:gu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