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这个时代的自己——读樊杰颖的水墨作品
时间:2019-05-20 来源:中国国家收藏网——引领 作者:guifeng听说杰颖从北京到天津了,对于河北人来说,走来走去都是燕赵之地,那一片都是他们的故乡。
河北画家天生具有秋风干裂的气质,从黄胄、周思聪等等一脉传承下来,众多河北籍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在改变的当代画坛的格局。要有画坛点将录的话,都是天罡星前几把座椅里的统帅悍将;要在武侠小说里出场,都是狂风大作,几十里不见天日,拯救百姓于水火和匡扶正义于丛林的角色,让人不可漠视;让人不能忘记....
我们这个年龄的画家算是赶上好时候,有名利双收的,也有名利各半的,不管怎么样折腾,到现在还没有饿死的,总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正如刘二刚老师聊到樊杰颖的画,“一 点不讨好市场,不讨好他人的俗念。”让我说,到这个年龄还不讨好市场,相信已不太有讨好市场的能力了,我就像同情自己一样,同情那些真不知道怎么讨好市场的人,其实我也想讨好市场来哉,但我不知道怎么讨好,所谓的讨好市场和画俗气也是需要能力的,有些人真还没有这个能力,或者不想用这样的能力来体现人生的价值。樊杰颖就是其中一员。
樊杰颖的水墨,没有明显人物山水花鸟画传统中国画的分类,画什么都是努力在作品中传递一种自己的审美趣味,宁静、黑夜、混沌、模糊,都是与自己隐秘有关的表达,仿佛不是在画看到的对象,是在叙述想到的物象。于是,我们在《B城市系列》中看到大地寂静外天空的暖意;在《椅子》系列生活般的表达里体验洪荒的意象;《 残荷》系列的悠远、迷茫之外,仿佛与对象已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喜欢《山系列》的力度,黑压压的平面里有幽深的厚度,猛然一道豁口的光亮,透露出期待已久的暖意;《石窟》系列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大多表达的内容已经远去,作者的想法开始逼近题材,作者在解决什么,作者在解决自己,解决一个与他人无关或者身陷这个时代的自己。
樊杰颖与大多数七零后艺术家一样,都有九十年代学院的背景,那是“八五新潮”的幽灵仍然在艺术院校校园徘徊的一个年代,“八五新潮” 中那点理想主义色彩,影响七零后艺术家在1990年代物化的进程中不至于妥协,被那个时代犬儒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时风裹挟,但也烙上没原没故的国际化冲动,大抵像后来阐述-样多少有点后殖民的味道。北京或许对于河北的樊杰颖来说没那么遥远,但那;个水塘里一点动响都会涟漪到青葱的我们,什么学院水墨、新文人画、抽象水墨一仿佛未来正像大家努力的样子,我没有看到樊杰颖那个时代的作品,但从现在的作品来看,樊杰颖像大多数有点野心的七零后艺术家一样,都有自己的坚持和不妥协的一部分内心的诉求,未来是怎么样自己并不知道,但什么是自己现在不为的事情他们很清楚,于是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多少让人觉察到一些清高、不羁、不安现状的冲动。
每一次参加与水墨有关的学术活动,发现六零后艺术家对国际化的诉求比我们这代人强烈,但我们这代艺术家关心什么?我们这代艺术家的学术诉求是什么?我们的努力背后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对自己和同代人的质疑和追问还可以理出一大堆的问题,正如余华散文集的题目《我是否相信自己》,还好画画的里面,自信的多质疑自己的少,不然不会出现,如今天这般有多少可以留给未来的繁荣。
不知道樊杰颖想些什么?樊杰颖的画面想谋求什么?传统水墨的材质,图像作为语言的力量,还有乡土悲情意识,永远把自己推向边缘的莫名的力量。他画的城市总是处在城市的边缘或边缘化的城市,他画的椅子反而成为洪荒时代感受灵魂颤动的核心,太行山成为黑夜最安稳的幕布,还不为人知的山野石窟反而成为其解构的载体,你说他有多少宗教的命题?我想更多是对自己心灵深处某些难以解决但又试图说服自己的宣泄。
有些绘画从技法出发面面俱到,总会获得大多数人的掌声;有些绘画从内心出发,没有广场舞深入社群的魅力,但真被它感染时,就像重拳击中,一辈子不会忘记!或者作者也不想击中对方,只想借绘画打捞起身陷这个时代的自己。
责任编辑:gu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