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也凝结成了风景:科技艺术与风景画传统
时间:2019-08-14 来源:中国国家收藏网——引领 作者:guifeng展览日期:2019.08.11-09.01
展览地点:三里屯首北兆龙1层
总策划:史凯峰
策展人:王基宇
支持单位: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
“技术也凝结成了风景:科技艺术与风景画传统”是由布尔萨科主办的当代艺术展览。展览呈现六个主题单元、十八位艺术家的精彩创作。
“我会在南京的路上等你,一直等到血液都凝结成了风景。”——PK14乐队《我会在南京的路上等你》
“风景”一词是《诗经》风、雅、颂政治诗学传统的视觉化遗产。其代表了自然、风俗、地域等要素,而更重要的是,观看者试图看到背后秩序并自我容纳的视觉意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1096-1119)
《景观社会》居伊·德波
风景画是东西方最经典的绘画主题,代表了文明情感与智慧的高度。范宽、黄公望、达芬奇、弗里德里希、特纳等代表了人类精神高峰的巨匠皆在此传统中贡献了不朽杰作。中国观看哲学中,艺术家进阶于“看山不是山”,最终要达到“看山还是山”。风景从来不仅仅是山水草木、天地日月、车马行旅,更是道德、生产与制度;而更伟大的那些风景,总是暗藏了根本的社会动力,集结秩序于图景,同时完成对人的容纳与对经验的肯定。《毛诗序》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同一文本之中,风景的诗意既承载着秩序的正当,也承担着社会动力对社会目的的批判性修正。
《云端旅行者》弗里德里希(1774-1840)
在关乎公共未来的讨论中,“工业党”的话语方案已然悬置了分配模式之争,现代社会的“血液”不再是让人一怒冲冠的形而上学激情,而是实在的科学技术更新。“看山不是山”,今天的当代艺术家们继承了风景绘画的伟大的传统,竟试图以技术时代的新造物与新秩序凝结出风景的诗意;“看山还是山”,如果诗学上成立,这技术之新风景将容纳作为现代观看者的我们。
《Weather Project》Tate Modern 2003
《日出·印象》莫奈(1840-1926)
第一章 人工视能与新此在
新科技不仅提供强大的算法,也增强或改变了人们的感受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增强视觉形成了新的此岸存在。
电脑死机时的窗口延迟叠加如同净土宗念佛一般,总会把电脑的使用者从目的与记忆中拉回到无可作为的“当下”,艺术家把不同场景分别置入这一法门之中。
艺术家建立了四个层次的随机算法,包括知识背景(网络信息)、性格特征(信息抓取)、思维方式(艺术史分类)、工作方法(生成图像),用这套算法随机涌现作品。艺术家通过大量精密的劳动终于成为了彻底的“ 悬置者”,而非“创造者”或“选择者”。
丁楠 ,我的眼里只有你,布面油画
艺术家将能改变眼内微生物环境的特殊细菌(绿脓杆菌等)滴入眼内培养,并进行夜景写生。
第二章 星际空寒
人类进入太空的文化冲动在新时代愈加深入人心,但航天事业的诱惑与风险或许并不像科幻小说中那样热血,而更接近雪景山水的空寒意境。
徐震,没顶曲项瓶,视频
第三章 春游实验室
当艺术家使用科学家的工具进行审美与创作,爱欲即从技艺法度中解放出来,几乎类似于冲破礼教。
杨鑫,试色管编号,装置
艺术家杨鑫的绘画创作并不用调色盘调色,而是用生化实验室的试管、烧瓶等器材,这里她试验颜色用的试管被摆成了长卷状。
第四章 读碑刻奇图
祛魅启蒙带来了刻奇(Kitsch)伦理美学,自然与历史的公共性也可以是灵魂抒情的玩具。
艺术家将长安街风景的轮廓制成工业感极强的金属轴状物,原本的景色与转化后冷酷高效的造器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反差。
香袭全世界,原弓,视频
第五章 矩阵行旅
道教与密宗的内视法术曾为东方文明观看世界提供新的维度,而电子游戏时代的主体已经习惯了与现实平行的虚拟空间悬浮在生活之外,人类天赋的平衡感与空间感或许已经进化成了两套。
第六章 继续逍遥游
人对科技的求索并不总是屈从于现代性权力话语的支配,更多被遗忘的宇宙论传统被科学哲学家重新挖掘出来,修正着理解自然单向化、独断论的误区。
陈督兮,神农,绢本白描
三皇崇拜体系是中国科学传统的神圣化,燧人氏取火,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分别代表创制、理论与实验三种科技发展路径。神农哪里有什么法力与福报值得拜?只有实验求证的科学精神而已。
责任编辑:guifeng